在「鬆鬆地閱讀」主題月,我們邀請肯園多年好友胖胖樹,聊聊從植物展開的內在旅程,也分享幾年前與肯園一起遊歷厄瓜多熱帶雨林的經驗。
胖胖樹撰寫了台灣熱帶植物五部曲,用生活化的文字、故事與回憶,帶大家發掘那些看似出乎意料,但其實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雨林植物。
不過,他在植物學界出名的原因不只是精彩的著作,更是他瘋狂的夢想:在台灣打造一座實體熱帶植物園,讓每個人都能走進雨林生態,親身感受植物的魅力與能量。
鑽研熱帶植物多年的胖胖樹,從對植物單純感興趣的童年時光,到臺灣大學森林系就讀,他花了一段時間從學院派回歸初心。現在常用自身經驗鼓勵大家:面對植物時,比起學習它,不如用感官經驗它。
「植物學家養成的過程,老師會說:這個植物叫什麼名字、長什麼樣子,做科學性的描述,最後告訴你可以做什麼用。」
而胖胖樹在教學時,不會拘泥於植物到底叫什麼名字。
「因為認識植物的方式是很多元的。苦瓜只要讓小朋友吃過一次,用味覺就記住了。跟榴槤的第一次接觸是氣味,聞一次就知道這東西叫榴槤。」
小時候家中種稻的他,對稻米的印象是用皮膚記住的,因為收割時稻子上會有小細毛,碰到皮膚會不舒服。
「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嘴巴、心,都可以去認識植物的不同面向。名字只是為了溝通方便給它的,但自然產生的氣味、觸感,這才是最真實的。」
胖胖樹提到,朋友學芳療認植物也是相同道理。可能沒看過植物本人,但因為聞過精油、跟香氣有了互動,某一天看到植物時會瞬間建立連結。這種不死背的學習,就是真的學到了。
胖胖樹與厄瓜多當地薩滿、死藤水儀式用的神聖植物合照。
胖胖樹笑說,他從小就不是那種「典型」的植物研究者。
「我小時候是會去摸植物、試味道,去感覺所謂『這植物摸到會痛』是哪種痛的人。在安全範圍內,我很喜歡以身試法。」
不過長大之後,真正讓他重新經驗到「植物不是知識,而是生活」的,是厄瓜多的熱帶雨林。
「我這樣說很不科學,但對我來說,那就像是打開一個時空蟲洞,喚醒了很多我以為遺忘的記憶。」
出發前,他做了大量的植物學功課,可是走到雨林裡,一切都變得不同。預期的「植物研究」之旅,變成了結交「植物盟友」之旅。
從龍血精油、草藥浴、薩滿祝福、死藤水儀式,到傳統蛋診、夢境啟示⋯⋯各種體驗與當地日常,不僅有滿滿的植物能夠觀察、研究,也深深撼動他的感官、情緒與視野。
「在那個環境裡,你的身體會告訴你為什麼需要它。不是知識,是感受。」
像當地的苦丁茶葉,對居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飲品。胖胖樹知道它咖啡因高,想到的是提神,但當地人視它為「能預知危險」的植物,會在清晨飲用後解讀夢境,留心惡兆。
「為什麼要喝苦丁茶解夢、提神?生活在熱帶雨林的叢林環境裡,男生要去狩獵,女生準備一天生活所需,得要時時提高警覺,一不小心就會有危險。」
團員應用苦丁茶的「預知夢」經歷,也讓他覺得亞馬遜植物的應用非常有趣。「如果不是親身體驗,誰會從預知危險的角度理解提神的茶呢?」
他想起自己最初認識植物的方式,也不是背分類學名稱,而是視為生活的夥伴。「那些因升學、生活壓力而忘掉的感覺,其實一直都在。這趟亞馬遜旅程幫我找回來了。」
在亞馬遜村落中,成串掛在屋樑上風乾的苦丁茶葉片。
「我開始重新思考:我為什麼要學習植物學?植物又帶給我什麼?」
雨林之旅讓他確定:植物學不是只有分類與名稱,而是人與植物一起生活的方式。
「我研究的是『民族植物』,探討人類跟植物關係的科學。但專注在課本上時,我沒有想過自己從小到大的經驗,就是民族植物學的養成。」
他最近看到國外研究,探討不同族群世代如何在原生環境裡學習植物。「比如說亞馬遜的薩滿,被大地之母帶到吉貝木棉下、去各部落體驗。他們沒有現代植物科學的薰陶,全靠傳承,長老、大地之母,甚至無師自通。」
「我也有這樣的過程,但過去忘記了。我記得的都是書本上、植物科學裡面傳統的、有系統架構的學習。」
去了亞馬遜,他找回了這種感覺,開始回溯植物出現在生命中的記憶。
「原來我其實也有從家人長輩傳承來的認識。只是很多植物名稱,不是植物學使用的名字,所以我沒有連結起來。」
以玉米為例,書上寫的禾本科,他們家是實際種過的。為了讓玉米營養足夠而採收玉米筍、在休耕時節採摘田裡苦苦的龍葵嫩葉......這其實就是漢人的民族植物學。
這趟亞馬遜之旅,也解開了他寫作上的困惑。
寫第三本書《悉達多的花園》時,他對宗教和人與植物的關係有疑問。「書上學的都是知識,但身在叢林,我才明白人為什麼會有宗教,也理解人類如何從好奇出發,慢慢建立哲學、科學、植物學與醫藥知識。」
「雖然醫學和植物學在西方很早就分家,但在亞馬遜、東方文化,其實一直都是草藥醫學合併發展。東方植物學,就是寫在《本草綱目》裡面。」
胖胖樹以「認知上的蟲洞」,來形容這趟旅程。
「蟲洞,是瞬間從A點穿越到B點。這趟亞馬遜旅程,就像打開了我認知上的蟲洞,一瞬間明白幾千年來發展的脈絡。」
回來後,他順利完成《悉達多的花園》,也催生出《被遺忘的拉美》。
吉貝木棉,拉丁美洲熱帶雨林裡最巨大的植物。在亞馬遜傳說中,叢林女神以其為家。
在胖胖樹的生命中,總有一種植物看照著他:吉貝木棉。這種原生於熱帶雨林中的超級巨樹,對馬雅人來說,是連結天空、陸地與地底的橋樑,被視為世界中心樹。
「在我人生很多迷惘的關鍵時刻都會偶然遇到它,覺得不安時,它會讓我慢慢安定下來。」
筆直高聳的吉貝木棉,種子只有綠豆大小,卻能長成整個中南美洲最大的樹。發芽生長時,不是筆直向上,而是持續搖擺,不斷尋找自己的方向。
「哪怕種子不大、養分不多,它還是靠自己努力長大,這給了我很多的鼓勵。即使一開始沒有很多資源,相信自己也能慢慢找到方向,努力成長。」
一年多前,他比喻自己是「雨林底層緩緩生長的龍腦香」,現在他想,「也許我更像吉貝木棉了。」蓋植物園的大目標沒變,有吉貝木棉陪伴,加上遠大的夢想為定位,他心裡很踏實。
胖胖樹與吉貝木棉氣勢萬鈞的板根合影。
胖胖樹的學習方式,離不開大量的閱讀。除了寫書,他還有其他撰文、受訪、演講工作,需要不斷的輸出。
「沒有大量輸入很難輸出的。寫作一定要先大量輸入,要先有東西進去、消化,才有自己的觀點寫出來。」只要有好奇的事情,不拘泥於紙本書、電子書、期刊、線上採訪,只要能看的,他都會盡快看完。
閱讀與書寫,其實就是他這樣一個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,自己幫自己找到答案的過程。
「我的起心動念就是要回答我自己想問的問題。我是很龜毛的人,會自己想辦法找到答案。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答案,就把它寫下來、分享出去。」
最近,胖胖樹又回到學校,繼續展開新的學習旅程。
每次回看作品,他都會想:「好像有可以寫得更好的地方。」但他也學會接受:「當下的心境只能寫出這樣的東西。追求完美要在事情還能改變之前,不能改變就要接受、放下它。」
閱讀、書寫、旅行,是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胖胖樹,陪自己找尋答案的過程。
現在的他,做的事情已經離一般植物學家很遠了。創業、開公司、請人、產品銷售、募資⋯⋯「背後支撐我的就是植物園。這是我最後的執著了,其他事情沒那麼重要。」
談到未來屬於胖胖樹的雨林園區,他希望人們走進去時,能有「很舒服的感覺」。
但他也強調,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感覺。
「這個地方的用途是因人而異的。我有我的想像,但也應該讓每個人有自己的體驗。」
感覺到舒服,他覺得很好。「哪怕是不舒服的,因為看到某棵樹想起親人、不是很好的記憶而難過,那也是一種參與園區的方式。」
就像植物本身,永遠有著多重的面向,等待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、去感受。
閱讀與香氣,都是通往內在的途徑。願我們都能像吉貝木棉一樣,在擺動中找到自己的方向,在生命的雨林裡,遇見那個最真實的自己。
《被遺忘的拉美 ─ 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:農村、童玩、青草巷,我從亞馬遜森林回來,追憶台灣鄉土植物的時光》
訪談中我們聊到許多發生於厄瓜多雨林的奇妙經歷,胖胖樹在這本書裡有更細緻、完整的紀錄,不妨翻開書本,跟著他的文字來場熱帶叢林探險吧!
想找2026新年手帳的人,也非常推薦購入胖胖樹設計的時光手帳,為自己書寫新年的夢想。
實用的內頁編排、植物故事插畫,及一位與你共同冒險的少年。一起在記錄日常的同時化身探險者,穿越台灣 400 年的植物世界,經歷有趣的植物探索x自我成長之旅吧。
⮑ 目前購買有贈送萃取自胖胖樹植物園的莪朮香氣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