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雨季的初始,我們一起度過了充滿月桃香氣的立夏。
走入台東縱谷海岸山脈位於加拿村的「月桃生態教育園區」,與多種月桃邂逅;與布農族月桃工藝師Buni (江布妮) 學習傳統月桃編,再被尾餘記精心準備的月桃料理滋養身心。(消除了努力學習編織後疲累感)
隔日,以三種不同的方式,將月桃香氣餘韻猶存:一是月桃調香,二是月桃葉酊劑,三是月桃糖漿。兩天一夜的尋香之旅,收穫了笑容滿盈。
來到月桃園,走在園區小徑,被月桃的綠意簇擁著走入野趣橫生的鐵皮空間,四處掛滿和月桃有關的物件,一面月桃葉鞘牆,另一面月桃品種知識掛布,對面擺放著月桃編織工藝品,布妮老師以月桃茶款待,向我們介紹她自己。
布妮老師創立月桃園最初的念頭很單純,因為開始探索月桃編織,當然要就近取材,總不能每次要使用月桃都拔山涉水採集,於是開始在園區繁殖月桃。
老師園區的月桃品種多元,也反映出月桃易雜交的特性。我曾上過一堂現任林試所研究員董景生博士的月桃課,董博士提到月桃雜交的特性,可以用以下敘述表現:
P=G+E+(GxE),P:表現型,G:基因型,E:環境
簡單來說,月桃所表現出來的形態、氣味,會同時被受其基因與環境變異影響。可以想見,台灣有18種月桃,在野外生長自然地雜交,我們所遇見的月桃的多樣性應比我們想像中地更繁盛。
也因為如此,我們認為在初識月桃家族時,「名字」不是首先重要的。當我們尚未與該植物連結,就先被名字框出一個頭腦的認知邊界,很可能反而錯過了它的獨一無二。
就這樣,我們跟隨著布妮老師,以及長年共同照顧月桃園區的生態導覽員小飛俠老師,一同將感官放大,探就月桃的風姿百態。
看!花序向下?向上?還是呈現有趣的「之」字型? 葉軸長短、型態高短胖瘦…
摸!光滑的蠟質葉面?有毛無毛?有毛,是絲、綢、緞、絨?是厚是薄?
聞!這一株,樟腦沁涼香;另一株,散發泥土味;還有甜香秀氣,有的木質穩重。
布妮老師笑說,她總覺得月桃像女人,每種年紀、個性、生命經驗都會展現不同的狀態,像同一品種,種植在一起的月桃,懷孕的母親 (已結花序或正在結)與青澀的少女,葉子氣味便有微妙的差異。
我湊上前一聞,果然!一叢阿里山月桃中,開過花的植株,與未開花的植株,聞起來前者散發著些許的陳皮味,後者則是輕盈的柑橘皮香。真是好玩!
探索過多種月桃的差異後,來到我們「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」的部份 (笑)--月桃編織。
在編織課程開始前,布妮老師分享編織不只是編織,需要從源頭懷抱著耐心與大自然共同工作。布妮老師總是親自採集、處理月桃葉鞘,每一項編織品的材料,皆是經過數個月乾燥再「霉化」,意及「使之自然發霉後,擦掉發霉的地方,再用來編織」。老師說,用霉化後的月桃葉鞘編織出來的作品,不會在編織品的縫隙中卡霉菌。
(下圖)霉化中的月桃葉鞘。
這次編織體驗,我們算是一群新手越級打怪。
布妮老師與小飛俠老師,充滿熱情地與大家分享我們即將親手編織布農族的月桃盒,(很可能是)一生一次的編織,當然要體驗立體結構啊!老師們投影了一張台東小學生學習月桃杯墊編織的照片,開玩笑地說:「平面的結構,是小學生才編的~」
月桃盒為布農族人用來放寶物的盒子,我們製作的是尺寸較小的版本。我非常感謝老師們的傾 相授,其實若以「簡單、輕鬆」為考量,老師們大可以帶我們體驗最簡易編織即可。但老師們選擇了深刻,而非方便,並且從頭到尾不離不棄(是的…我們編到超時了……)
經過這次的體驗,我發覺到:編織是一件很美的事。
但那份「美」需要耐得住迷路的徬徨感,需要度過大霧漫漫的煩燥,等待撥雲見日的時刻。
布妮老師一開始就打預防針,指著一張照片中的癟嘴的小朋友說:「你們等會編織到一半的表情,會像這個小女生一樣噢。」
(下圖)真的出現了!癟嘴的小女生!
我們像是一群初生的小鹿,尚在理解世界運行的韻律。
編織是有韻律的,一上一下,擴展版圖。布妮老師和小飛俠老師,熟練地為大家指點迷津,過程中,不時有人感到挫折:「我真的不確定我現在在哪裡。」也有人忽然悟出了一點道理,解鎖了一個步驟,熱心地幫助隔壁同學:「好像是走這裡…」
活動結束後幾天,我收到學員Sophia Hsu的訊息,讀著很有共鳴,經作者同意分享如下文字:
「在編織月桃葉碗的過程裡,我看見了自己——那個對自己的「有限性」總是感到不耐煩、容易氣餒,還想緊緊抓住一切的控制者。像是靈魂抽離一樣,我看著那樣的自己,竟也忍不住笑了。
我正在做一件自己並不擅長的事,當然會跌跌撞撞。但就算是在做拿手的事,不也是有自己的難處與限制嗎?既然如此,又何必對自己苛責呢?
後來我不想那麼多了,不再設想結果,只是一條葉子接著一條葉子慢慢編、慢慢收邊。每次都從自己覺得最容易的那條葉子下手,一步一步、不急不躁。做到某一刻,我才發現,那條原本最讓我卻步的葉子,居然也自然地被收了邊。
那一刻我再次明白,當我願意承認自己的有限性,不再想掌控全部,我的心反而安靜了。沒有批評,沒有急促,只是專心地與當下在一起,只是靜靜地做著,心就穩了,也亮了。也因此,不知不覺,就走到了我沒想過自己能抵達的地方。
最後作品好不好,說不準。但那份在過程中與自己和解的心情,那種踏實又柔軟的喜悅,留在我心裡。」
接下來,感官走到了味覺。
我們邀請台東慢食店家「尾餘記」為我們準備編織課後的晚餐。這次尾餘記的料理團隊,有主廚小蒨,幫手老孫、沛袀,他們帶來了充滿山海能量的料理!
我總是被他們感動,也總是為與他們合作的時刻,亮起心中的火苗。
這晚的菜單是:
月桃康普茶、天貝溫沙拉、蒜味鮮蝦佐酪梨醬、椒麻臭豆腐、刺蔥鹹豬肉、刺蔥滑蛋櫛瓜、月桃樹豆軟骨湯、月桃紅豆紫米粥。
以原生香料為主軸融入菜色中,這些料理的背後是好多人的心意,是陽光空氣水。
蒜味鮮蝦中的馬鈴薯,是瑞源村一位青農信廷以自然農法栽種的。
花生天貝是布妮老師種的,小蒨發酵天貝時則要一粒粒花生脫皮,煮到適當軟度才能發酵順利。
白蝦,是東海岸一對夫妻,以能夠讓水資源循環的養殖方式出產的蝦。
櫛瓜,則是永安村一個女生種的無毒櫛瓜,我和小美曾去幫忙授粉和採收,見證她多麼用心照顧土地。
月桃,則是老孫採集,小蒨熬煮成糖漿、萃為綠油,分別為紫米紅豆粥、樹豆軟骨湯提香。
來到第二日的重點課程,從專業芳療師的視角看向月桃,會如何理解「月桃香」呢?
芳療師Lynette 擁有童趣的心,總是能以新穎的觀點發現如常的事物。她所設計的這堂「月桃調香課」,並非直接使用「月桃精油」將之與其他植物香氣調合成香水,而是以植物香氣的「芳香化學類屬」來解構月桃香氣成份。
我們先比較了手邊有的兩款月桃精油氣味,一款是台灣北部山區的月桃,另一款是沖繩某地的月桃,前者的香甜感有些接近澳洲茶樹,後者則更輕盈、辛涼些。加上前一日月桃園的探訪經驗,更確信月桃多變的樣貌,展現了豐富的香氣結構。
透過認識月桃所含的 6 種芳香分子類型,其風格、特性,以及芳療中重視的身心療效,大家調製出屬於自己心中的「月桃香」。
最後,我們將採集而來的月桃葉撕碎,泡入料理米酒中製成酊劑,等帶時間萃出風味。
這天雨水豐厚,我們在滿室月桃香的屋裡,熬糖漿。
當時忽然想:這一群人像是同個村子的居民,在無法農忙的午後,一起合力整理花序、清洗花苞、熬煮甜蜜。
在課程開始前,我們先靜心品嘗了月桃糖漿調飲。
每個人桌上皆有一張月桃杯墊與一只陶碗,是小蒨的編織,老孫的陶作。
接著尾餘記的小蒨說明著我們熬糖漿,主要為了萃香,而非吃花糖蜜餞,所以不適口不好咬的月桃花外苞片仍會保留。
入糖熬煮,有人熬得一片開懷,有人熬得一片清心。
最後大家帶著自己的成果,還有滿鼻月桃香留影,結束這趟月桃尋香旅程。
文字 / 宣慧
攝影 / 小美、Wendy億諠